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通讯员 符玉红 实习生 傅熠彤
随州花鼓戏,被誉为随州的文化瑰宝,也是湖北省稀有濒危剧种之一,2008年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湖北省演艺集团旗下微观视界团队经过数月紧张工作,拍摄记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0岁的著名随州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万保英的相关影像资料。
与此同时,该团队负责的另一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项目“龙舞(潜江草把龙)”张金盘的拍摄也接近尾声。
为了让非遗瑰宝“人走艺不绝”,2015年起,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迄今,全省已先后向国家报送了数十位国家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
微观视界团队是该项工作的主力团队之一。近年来,他们通过影像,系统完整记录我省1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汉川善书—徐忠德”“荆州花鼓戏—孙世安”两个项目获国家级优秀奖。此外,他们拍摄完成省传统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专题片50余部,纪录影像成片270余部集。
迄今,该团队已累计记录传统文化类素材约238TB(约24万G)。这些珍贵的影像,通过多个网络平台以“视、音、图、文”多元形式广为传播,进入大众视野。
翻山越岭,深入走访,无论寒暑,长期跟拍,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拍摄汉川善书传承人徐忠德时,因乡村讲“台书”大多集中在过年期间,摄制组春节没有休息,连续多天日夜跟拍;拍摄来凤漆筷制作技艺时,为了拍取割漆的镜头,摄制组跋山涉水,徒步一个多小时深入利川毛坝深山……
用影像讲述非遗的生动性,用细节体现记录的责任感,是他们的追求。每一次拍摄,拍摄团队都要耐心与传承人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再确定方案。如何设计拍摄环节,完整记录表演艺术类项目的表演流程,细致捕捉传承人核心技艺和表演细节;如何组织传承人与同行、师徒探讨切磋……长期下来,团队积攒了不少宝贵经验。
海量的后期制作和资料整理,是对他们最大的挑战。仅是原始影像素材的同期声字幕整理,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采访中,传承人讲到的所有人名、地名、器物等,他们都要一一仔细核对。此外,由于传承人大多讲方言,且有的语速较快,一些地方俚语平常人根本听不懂,为此他们要一遍遍地倾听、核对、咨询地方专家,久而久之,不少工作人员都成了“方言专家”。
与时间赛跑,是他们的最大紧迫感。由于抢救记录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健康状况不太好,摄制组精心协调安排,尽量不留遗憾。2017年3月,恩施民间舞蹈“肉连响”国家级传承人吴修富老人病逝,摄制组通过联系其儿子与徒弟,最终完成项目拍摄。2021年底,汉川善书传承人徐忠德病逝,团队此前拍摄的影像成为老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长期的拍摄中,拍摄团队也与传承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徐忠德老人生前与团队工作人员亲如家人,多年保持联系;荆州花鼓戏传承人孙世安老师,面对摄制组的镜头敞开心扉,访谈持续了12小时;恩施玉露传承人杨胜伟老人,热情地教工作人员饮茶品茶。而一位位老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守和奉献,也深深感动着团队成员,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团队负责人陈笛春介绍,目前记录的成果主要包括口述史访问、非遗实践记录、传承教学记录、综述片等,“这是一份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不敢有半点懈怠。”
上一篇 : 河南博物院文物“青玉虎形佩”登上“集五福”彩蛋卡
下一篇 : 楚剧汉剧黄梅戏名家献艺 让市民过足戏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