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王峰
在2022虎年央视春晚上,三星堆文物现场发布仪式让全国观众再次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神奇和瑰丽,其中现场展示的青铜大面具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
据介绍,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的分铸技术与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属于同一系统,反映了中原文明对三星堆文明的深刻影响,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博大精深。
顶端新闻记者获悉,河南博物院80后文物修复师化夏曾于2021年10月参与这件面具的修复工作。
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时,化夏表示,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三星堆文物的修复工作,当这件青铜面具出现在央视春晚上时,他内心充满了作为一名文博从业者的自豪。化夏也介绍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要耐得住寂寞,与文物进行心灵对话。”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修复现场
80后文物修复师和青铜大面具的三天之缘
出生于1984年的化夏于已经有10余年的文博从业经历。2021年8月,他被河南博物院选拔派送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交流学习,跟随国家非遗传承人王有亮学习青铜修复技术,同年10月跟随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一起奔赴四川参与三星堆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也是参与这次修复工作的唯一的河南文物修复师。
三星堆考古发掘场景
化夏第一次见到大面具是在三星堆博物馆修复室里,“我从资料图片中看到,大面具出土时和象牙、贝壳等都在一个大坑里埋着,品相完整,视觉上很震撼。”虽然和之前出土的三星堆黄金面具风格相似,但无论从体积还是材质都另具风格。
谈到具体参与哪些工作,化夏谦虚地表示,“我只是跟随文物修复专家学习,主要配合修复团队进行辅助性清理工作。”化夏向顶端新闻记者展示了大面具在修复时期的照片,“它的右眼处镶嵌了很多贝类,还有锈迹,”化夏说,“主要是用毛刷、钩针、手术刀来对文物外面进行修复、清理,从外表对文物进行修复还原。”
虽然在三星堆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但化夏对这次经历念念不忘,“非常感谢河南博物院给了这次学习的机会,故宫博物院又刚好有这次工作机会,就有幸去见识了一下三星堆文物。”
当这个大面具出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时,化夏难掩内心激动,既感慨中华文化的瑰丽,心头又涌起了身为一名文博人的自豪,“文物修复师估计是唯一能近距离接触各种文物的职业了,当时近距离观察大面具,看着它的材质,整体的风格,都与中原文物风格迥异。”
化夏还透露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三星堆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在历年的发掘中,出土了很多奇怪的文物,刚开始不知道怎么称呼合适,“现场发掘人员就戏称它们为奇奇怪怪1号,奇奇怪怪2号。”
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任俊峰在对青铜大面具进行检测
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和文物心灵交流
据媒体报道,2020年10月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启动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至8号坑考古发掘。2021年春天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大直播,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三星堆。同时也渐渐了解到,在浩瀚的中华文物背后,还有一群夜以继日辛勤工作的文物修复师。
化夏介绍,文物修复师的设备很庞杂,需要有手术室设备、牙科工具以及电焊类工具,“另外还需要粘合剂,文物修复师还要掌握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化夏介绍,“清理”是一名文物修复师的入门,一般要经过两年磨炼,手才能稳下来。
文物修复师和文物相伴是工作日常,自从2010年进入河南博物院工作后,经过不同的岗位,化夏最终选择了做一名文物修复师,“我喜欢和文物面对面的感觉,看着文物在自己手下一点点复原本来的面貌,那种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外人看来很枯燥,但钻研进去,文物修复师就能获得极大的工作快感,“拿到一件文物,通常是先做检测分析,确定文物的病害程度制定合适的修复方案,文物修复绝对不能伤害到文物本身。”
化夏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自己修复的最大的一件文物是一座三层高的陶楼,“现在在河南博物院第六展厅,用了两个月时间去修复,之后每次看到它我都心潮澎湃”。
化夏在文物修复工作中
文物修复定向研学是发展方向
据媒体报道,文物修复师是负责对出现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的职业,文物修复师对文物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每次修复都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文物的修复全过程及前后状况。
修复一件文物,他们常常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由于文物修复场所处于博物馆中,与文物库房相伴,多数文物修复师养成了不主动邀请亲友前往工作单位的习惯,所以在一般人看来,文物修复从业人员颇为神秘。
和文物相伴,文物修复师的职业满足感油然而生
现在文物修复也逐渐向公众开放,化夏介绍,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修复室有20人左右,修复室有一面大玻璃墙,未来会逐步向特定观众开放,届时可以透过玻璃观看文物修复的过程,这是一份最没办法摸鱼的工作。
随着河南博物院盲盒的走红,很多文物爱好者都把“我在家里修文物”当成了一个习惯,但盲盒和实际文物修复有天壤之别,化夏透露,河南博物院也会在疫情之后开展文物修复的定向研学,根据不同年龄的游客,以及不同领域的文物类型制定不同的研学方案,逐步揭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向公众普及更多文博知识。
(文中文物修复相关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