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织绣文物修复室,一件曾经摆放在养心殿的缂丝坐垫,有经验的女修复师费劲儿干一天,也仅能“洗”干净成人巴掌大小的面积。正是因为举手投足间都需要格外精巧细致,这个修复室的5位文物修复师都是女性。
三八国际妇女节前,故宫织绣文物修复室揭面纱。与其他修复室比,这里充满了烟火气。工作台上待修复的文物是最好佐证,一件件都是生活用品——养心殿坐垫的边角缝线被撑开了;缂丝花鸟图槅扇从清代就一直在重华宫“上班”,如今画面蒙了灰;康熙朝的荷包上,放大200倍的视野下,一根金线局部已斑驳。还有几件文物被蒙着,看不到真容。文保科技部研究馆员陈杨解释,它们正在适应环境,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温湿度状态再“疗伤”。
5位女文物修复师各自忙碌,每个人的手都柔嫩白皙。文保科技部馆员崔筝笑着说:“每次洗完手必涂护手霜。我们手里的文物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绫罗绸缎,娇贵脆弱,手稍微粗糙一点就容易剐线,这是不允许的。”
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馆员王旭正在清洗黄色缂丝勾莲庆纹方凳垫。她打开吸尘器,手持一个细长塑料吸管,轻悬在坐垫上方1毫米,靠吸力抽走垫子上的陈年旧灰。10分钟里她的手几乎没挪地方。文保科技部馆员李鹿抽空替她解释:“一天下来,能‘洗’干净大约成人巴掌大小的面积。这个工作就靠耐心和细心,决不能着急。”
故宫文保科技部副研究馆员曲婷婷手持便携显微镜,给一个荷包问诊。小米粒大小的白珠子,肉眼看上去差不多。在50倍的镜头下能分辨出,有些是用线缠绕制成,有些是天然的珠子。
有了科技加持,文物修复变得更精准了。“每一件文物修复前都会进行两次科学会诊。”王旭 说,第一次会诊,修复专家和防护专家利用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病害调研,文物的材质等都要经过无损检测分析。掌握了这些之后,修复师制定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第二次会诊是判断方案是否合理。整个修复过程中,修复师和检测人员会密切配合,每一步都要精致且稳妥。
一针一线,日复一日。在这间修复室里,这个故宫惟一的全员女性、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默默用针线为文物“延寿”,续写时光。
(记者:刘冕)
上一篇 : 当代河南人都姓什么?河南排名第一“大姓”是“王”
下一篇 : 黄河吉祥物“河宝”来了!3月9日正式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