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微茫的期待,如今终于要实现了:切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在里斯本演出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即将推出官方版,由日本的东武公司(TOBU Recording)发行。对于他身后之人,聆听切利比达克的艺术,只能通过他生前百般厌恶的唱片。由于指挥家长期坚持不灌录唱片,除了青年时的惟一一次商业录音,目前我们所能听到的演出都是不同情况下的现场记录。1994年4月23日的这场“里斯本布八”,标志了指挥家后期的最高水平。但这一官方版是否真能带来相对于以往海盗版、风衣版脱胎换骨般的聆听体验?还真不一定。因为先前流传多年的私人录音的品质确实相当好。
所谓海盗版,即未获得官方正规授权的发行。而风衣版是私人录音中的一个分支,可又是相当主流的分支——随着私人录音技术的成熟,在现场随身携带录音设备,将话筒藏在大衣领子内侧,渐渐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人们将这样的海盗版称为“风衣版”。私人录音因为质量太没有保障,完全像是摸彩。其中你能摸到的“头奖”,就是一些被私人拷贝的官方音源。无论是本身由电台存档,之后由于某些原因被拷贝的广播录音,还是有人在电台进行高音质广播的过程中以成熟的设备进行的转录,品质都比现场风衣版可靠。而原先流通的切利比达克“里斯本布八”的私人录音,正在此种“头奖”之列。
切利比达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录音,很多取自广播录音,这同他经常指挥各地广播交响乐团有关。那个年代,风衣录音较少,因为技术尚不成熟。广播资料是官方制作的,虽然可能效果未必精良,但往往还有个基准线。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尤其是密集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之后,切利的艺术渐渐广为人知,风衣录音也越来越多。
于是讽刺的状况来了:切利拒绝正式录音,包括官方录音存档的发行,但随着他的演绎成为口耳相传的传奇,越来越多风衣录音师发行了现场记录,还有不少地下唱片公司承揽这种生意。可想而知,这样的录音效果是不会让人满意的。切利的演绎,还特别要求精微地呈现细节,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风衣录音可说正是其大敌。
然而由于指挥家拒不发行录音,居然渐渐发展出连乐团里的演奏家们也开始购买海盗版的情况。后来指挥家同意发行官方记录,部分也是为了贴补乐队的经济状况,于是出现目前的种种官方版本。
私人录音的微妙之处,就是不时让人听得恼火,因为效果差,但不听又止不住好奇,因为这些正式发行之外的内容,实在太诱人了。“里斯本布八”却近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次聆听海盗版“里斯本布八”,简直震撼:居然录得这么好!细节丰富、层次清晰,最重要的是不同层面的效果都相当自然。有时正规录音乱加后期反而会将其破坏。虽然私人录音的痕迹还是不能完全抹消,但这已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所能期望的最佳,尤其是乐队作品。印象中,只有伯恩斯坦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出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等极少数私人录音到达了相同的水平。
从实际的听感出发,正式版之于海盗版,最大的价值当然就在于音源品质。但说实话,官方版从本质来讲,仅仅意味着这是有正规授权的录音。且不管这个授权来自演奏者本人、他的遗孀,又或是某支乐队,只要是正规的授权,官方版的地位就确立了。
目前唱片市场萎靡,某些唱片公司设法为一些风衣录音获得授权,以“官方身份”面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譬如,吉列尔斯在洛杉矶与西雅图的两场独奏会,就分别由Vista Vera与DG发行了由风衣“转正”的官方版。乐迷对这方面的具体信息可稍作了解,有了心理准备就比较能避免陷入失望情绪。
切利的“里斯本布八”官方版,很可能是一个未必脱胎换骨,却也诚然不令人失望的状态。像“里斯本布八”这样二手广播音源的效果都相当优秀的演出,显然提供了一条很高的基准线。更不用说,这次东武公司还是千方百计终于找到了原始的录音资料(据说还是拜托了葡萄牙驻日使馆去联络),在先前显明的基础之上,相信还是会有明显的提升。
当然,官方版为何值得期待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演出本身。切利对于细节的发掘,或许是他最为人所争议的部分,但如何将细节融汇于音乐动态发展的整体,是指挥家更关注的事。如果说,由EMI官方发行的“慕尼黑布八”代表切利与乐队在他们最熟悉的环境里,将细节的发掘推到极限,“里斯本布八”,就体现了这样的发掘同整体推动契合最理想的结果。切利在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中所展开的巨构,前无古人,或许也难有来者。而正是令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巨构,鲜活地进行、展开,不断扩充的控制力,引导我们离开表层的乐队技巧或惊世骇俗,去领略指挥家真正想要呈现的东西。“里斯本布八”,就是这样一次呈现的理想形态。希望即将来到的官方版,真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张可驹
上一篇 : 读懂最早中国!2022年郑州市文物工作大盘敲定
下一篇 : 太太太太长了!2022年的国产爱情片出现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