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农为天下之大本”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支撑社会稳定发展的核心理念。各类文献中多有对古代农业生产的描绘,出土文献方面,如四川百花潭出土的战国宴乐射猎采桑纹铜壶上层有采桑图,是上古农桑活动的生动呈现;又如陕西出土的汉代双牛曳犁画像石,截取了农夫双手扶犁耕地的画面;再如盛唐敦煌23窟《雨中耕作》中的鲜活群像,头戴斗笠的农夫奋起扬鞭赶牛,双肩挑着粮捆的农夫匆忙赶回家,以及田埂上暂作休息的农夫交心攀谈。传世文献方面,劝农主题的诗文在古代有着悠久的写作传统,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劝农》其二“哲人伊何?时惟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叙写上古圣君贤臣均重视农业劳动的情形;又如南宋洪咨夔《陪郡侯出郊劝农六绝》其三“茅屋人家蓐食烟,相呼趁雨好翻田。去年下麦泥如铁,一寸春膏直几钱。”强调物候时节对耕作的重要性;再如清人马振文《和刘笋庄先生农具诗二十四首》细致描写了犁、耙、耢、拖车、锄、镰等24种农具。除了上述之外,若以系统性、形象性、互文性为衡量标准的话,则中国古代的耕织图应是其中尤其值得研读的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农史意义。
若给耕织图下个定义,其指的是古代那些以农事耕作与丝棉纺织等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图像,耕织图除了组图外,往往还附有组诗,诗歌文本与图画呈现构成对应关系。较早的完整耕织图出现于南宋绍兴年间,浙东人楼璹在任於潜县令时,为政推行劝民农桑之策,亲自绘制《耕织图》45幅并逐一制五言八句古诗。可惜年代久远,楼璹《耕织图》原本及刻石均已散失,仅耕织图诗得以流传至今。耕图诗21首,诗题依次为《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簸扬》《砻》《舂碓》《筛》《入仓》,描绘了江南地区水稻生产从浸种到收获的全过程;织图诗24首,诗题依次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缫丝》《蚕蛾》《祀谢》《络丝》《经》《纬》《织》《攀花》《剪帛》,描写了从采桑养蚕抽丝到纺织加工生产的各个环节。楼璹耕织图及诗系统展现了水稻种植、蚕桑丝织的全过程,以图画表现并以诗歌书写农事活动,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在中国农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接续楼璹《耕织图》,后世的摹绘、刻印、仿作层出不穷,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元代程棨重摹本《耕织图》、明代邝璠编著《便民图纂》著录本、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焦秉贞《御制耕织图》、清雍正年间《耕织图》及《(嘉庆)於潜县志》卷首著录《御制耕织图》等,上述这些耕织图及其附诗共同构成了古代农业文化的独特景观。
不同于现今,古代社会农民识字普及率较低,而农民又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力军。若单纯以农书来指导农事活动,其接受效果势必无法与图文并茂的耕织图相比。将水稻种植、蚕桑丝织的全过程尽可能地拆分成不同阶段,并用生动传神的图画形象表现各个农事活动的概貌,以便让民众可以通过读图来较快掌握耕织活动中的细节和技术关键所在。焦秉贞《御制耕织图》耕图第一幅是浸种,三位农夫将稻种浸入河水之中催芽,农妇及两位孩童兴致勃勃地围观,而远处纵横交错的农田则象征着对大丰收的期待。耕图第十一至十三幅是一耘、二耘、三耘,这三幅图描绘的是水稻生长期里的稻田管理,画面里多位农夫弯腰立于水田之中,以双手为稻田疏松土壤并拔除杂草,耘的功效在于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新苗分蘖,而折揉后的泥土亦能够肥沃田地、促进生长。织图第一幅是浴蚕,描绘了养蚕的育种之法,每年的蚕事多开始于谷雨前后,让蚕子沐浴在晴日下的江面将利于人工淘汰那些质量较为低劣的蚕种。织图第八幅上簇,刻绘了将适熟蚕逐头捉起放在蚕簇上的过程,画面上的农夫两两配合,有经验者目不斜视地辨识适熟蚕,双手灵活者则熟练地予以操作。耕织图以绘制图画的方式将民众口耳相传的水稻种植、蚕桑丝织技艺进行图像化,利于农事活动的熟练掌握和代代相传。
形制上,耕织图较具特色的是除了图画以外,还会相应地配上诗歌。从内部特征来看,这些耕织图诗多描写农事活动的某个阶段,相互串联的话,会形成整体,系统完整展现耕织活动;从相互关系来看,耕织图与耕织图诗往往会形成互文关系,以图补诗,以诗证图,两者高度互动共生。焦秉贞《御制耕织图》耕图第六幅布秧,画面内有楼璹《布秧》诗“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明朝望平畴,绿针刺风漪。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画面外有康熙帝的同题诗“农家布种避春寒,甲坼初萌最可观。自昔虞书传播谷,民间莫作等闲看。”两首诗都叙写了播种育秧的过程及其注意事项。耕图第十八幅舂碓,画面内有楼璹《舂碓》诗“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蹋。”画面外有康熙帝的同题诗“秋林茅屋晚风吹,杵臼相依近短篱。比舍舂声如和答,家家篝火夜深时。”两首诗均描绘了以舂碓加工稻米的工序,即利用农具将稻壳、种皮去除而产出精米的过程。织图第七幅采桑,画面内有楼璹《采桑》诗“吴儿歌采桑,桑下青春深。邻里讲欢好,逊畔无欺侵。筠篮各自携,筠梯高倍寻。黄鹂饱紫椹,哑咤鸣绿阴。”画面外有康熙帝的同题诗“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两首诗皆描写了人们相携欢快采摘桑叶的画面。几乎每首耕织图诗均是对相应农事活动的生动摹写,图与诗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彰显了重农、劝农主题。
古代耕织图是举足轻重的农学文献,具有重大的农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耕织图以图画与题诗相结合的方式对水稻种植、蚕桑丝织的各个步骤进行了完整还原,具有宣扬重农理念、教化劝农功能;其二,耕织图及诗将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事技术图像化、文本化,方便识字率不高的普通民众快速掌握耕织技艺,有效地推动古代社会农技水平的发展;其三,耕织图及诗内里积极彰显的是劝勉农桑、化育民风的精神,男耕女织是士人笔下经常塑造的理想情境,而耕织图及诗的广泛流播有助于农耕文明的形成。要之,古代耕织图是十分重要的文献材料,而其价值的发掘需要更具广度、更加深入的持续研究。
(作者:彭志,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 :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处罚是怎么样的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