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如何深化“双减”,让学校成为“减负提质”的主阵地?如何盘活校内外资源,形成多方合力?如何加强集中办学,破解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瓶颈?为了一一拉直这些问号,代表委员们做足“功课”,提出构筑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圈,为孩子开启更美好未来。
“‘双减’政策实施大半年以来,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减轻了过多的课业负担,孩子们有了更多课外活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党委书记覃鸿代表同时认为,教育“双减”政策如果不能与教育评价有机结合,落实起来是有难度的。她说,中小学生升学以后,如何顺利地对接初中、高中的学习,如何能快速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这些问题让部分家长感到困惑和焦虑。她认为,课后服务应该通过前期调查、整合数据、量身定制,使服务质量更有保障,为孩子拓展成长空间。建议通过严格审查后,引入优质校外培训资源,协助开展学校课后服务。
平南县平南镇第三中学副校长潘萍代表提醒,应重视“双减”实施后出现的一个情况:非寄宿制学校实现了课后校内的培训有偿政策,寄宿制学校课后教职工超时长服务却没有酬劳。她建议上调基础教育的寄宿制学校师资配备标准,或者实行有偿服务的政策,或者设置补贴资金。
“目前全国教育工作中,城乡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委员注意到,与城镇学校相比较,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办学经费不足,经费使用效率也偏低。由于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的移居城市,许多村级小学适龄学童也不断减少。她建议统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全寄宿式教育,并配齐配足配优后勤管理与服务人员,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建议国家在考核评估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时,把县域教育发展情况作为硬性指标之一加以考核。”她说,此举可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自觉将地域环境、人口结构、经济状况与学校布局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实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在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中,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代表调研发现,目前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教师待遇相对偏低,教师周转房配备不足,给支援的特岗教师支教和交流教师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此,黄花春建议继续加大对中西部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投入力度,提高边境民族地区教师的待遇和津补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任教,扎根边疆。同时,建议国家支持先进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对口帮扶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提升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上一篇 : 好消息!南宁将建20个口袋公园,在你家附近吗
下一篇 : 南宁市将建立“项目为王”全员招商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