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7天,中标利率2%,与此前保持一致。由于10月9日无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当日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20亿元。
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这已是央行连续两个工作日大幅缩量逆回购操作。此前一个交易日,也是国庆节后第一天,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5940亿元话题冲上热搜。
10月8日,央行逆回购操作重回百亿规模,开展170亿元7天期逆回购,收回5210亿元7天到期逆回购和900亿元14天到期逆回购,最终实现净回笼资金5940亿元。另据上海证券报统计,央行此次单日逆回购到期净回笼规模,为2020年2月17日以来最大。
而在节前,央行曾连续多个工作日加码千亿级组合逆回购,加大短期资金投放动作。对于当时的操作,有专家分析称,主要是因为市场利率上升较快,市场对跨月、跨季和跨节流动性需求明显增加,央行根据市场利率和流动性短期干扰因素变化,灵活选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进行对冲,呵护流动性,确保资金面平稳。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称,为保障过节期间的资金需求,央行9月末操作了4470亿元14天逆回购,并加大了7天逆回购操作量。而节后资金净回笼,一方面是由于前期逆回购正常到期,合理收回季节性资金;另一方面是三季度末金融机构缴准与存款资金得到一定释放,市场利率回落至合理水平,央行对10月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仍有预期,且再贷款再贴现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也将加快投放基础货币,适度收回过剩的季节性资金有较大空间。
对于节后央行缩量公开操作,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同样称,主要是节前人民银行呵护资金面,随着季节因素淡出,金融机构对短期流动性需求下降,金融机构资金融出意愿明显增强,市场将显现“节后效应”,流动性偏宽松。央行根据市场利率和资金面情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度回收过剩流动性,推动资金面缓步向合理充裕收敛,以避免流动性过度。
资金利率明显回落
资金面上,央行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后,市场利率短期明显回落。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10月8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下行42.9个基点,报1.652%;7天Shibor下行35.6个基点,报1.699%;此外,14天Shibor下行106.6个基点,报1.564%。
截至10月9日,当日短端利率仍在全线下行。其中,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下行47.4个基点,报1.178%;7天Shibor下行8.3个基点,报1.616%;此外,14天Shibor下行15.5个基点,报1.409%。
周茂华分析,从目前市场利率看,短期流动性仍偏松,央行通过小量公开市场操作,在充分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情况下,逐步推动市场向合理充裕收敛。另对于市场影响,他进一步补充称,目前政策环境对股债市友好,经济稳步复苏,市场流动性保持适度宽松,股市估值低洼利好股市走势;同时,目前经济处于复苏阶段,偏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对于债市整体偏多。
王运金进一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四季度初,存款及缴准资金回流至金融市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推动信用扩张,银行购债能力同步增强,部分信贷资金也可能会流入股市与债市,加之日本、欧元区、英国、法国等国债利率小幅下行,中美利差阶段性企稳,10月我国股市与债市可以相对乐观。
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
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曾召开2022年第三季度例会,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针对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央行提出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攻坚克难,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着力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则要继续做好“加法”,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落实好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王运金认为,四季度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及接续政策将继续加快落地步伐,稳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10月逆回购或继续维持低量操作,当月到期5000亿元MLF大概率会缩量置换,防止流动性过剩;鉴于美联储11月与12月有较强的加息预期,四季度央行是否降息的决策将更加谨慎;多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将在四季度充分发挥其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发展的信贷支持作用。”王运金说道。
展望后续资金面,周茂华认为,央行将根据市场利率和资金面表现,通过运用多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灵活调节,促进流动性向合理充裕逐步收敛,避免长时间过度宽松引发潜在套利加杠杆风险等。(记者刘四红)